全球观焦点:本来生活,又炒褚橙的冷饭?

7
2025-08-11
【资料图】
本来生活又在炒褚橙的“冷饭”。
近日,本来生活联合一众基金会、政府部门,发起了“塑造下一个褚橙,赋能寻乌脐橙”的新计划。褚橙和本来生活,虽然大有渊源,但如今已经淡化,同样的褚橙式赋能手法,如潘苹果、柳桃、汨粽等,也没能接连应验成功。
2012年,刚刚面世的本来生活网,找到了一个具有潜力,也匹配自身生鲜电商气质的产品,褚橙。这一年的褚橙,虽然已种植10年,但产品滞销是常态,最严重的一次,400多吨橙子烂在了仓库。
但本来生活策划了“褚橙进京”事件,让褚橙完成了“品牌化+互联网化”,这款富含励志意味的橙子,经由一众企业家群体在初期热捧,快速破圈,走红全国。甚至在今天,也可算农产品互联网转型的标杆案例。
不过,褚橙的销量传说,虽然还在持续,但温度不再全部传导给本来生活了。自2015年开始,褚橙就开始拓展其他电商渠道,开通了天猫旗舰店。并且在此之后,本来生活没有再拿出足够令人惊艳的农产品营销案例,潘苹果、柳桃、汨粽也相继陨落。
复制“褚橙”式的农产品,为何如此困难?在品牌营销发生环境变革和工具变革的今天,谁更适合去捧红寻乌脐橙?
复制褚橙之难
寻乌脐橙在电商平台售卖已久,是寻乌县发展电商经济的重要依托,在11月末的数据统计中,寻乌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15%,达到了近10亿元,这个成绩与招牌农产品脐橙息息相关。
但相比于褚橙,寻乌脐橙定价低廉,热销款的每斤售价,几乎都在3至4元的区间,经销者也较为繁杂,真伪难辨,至于它的核心卖点,更是缺少辨识性,很多商户都要冠以“江西脐橙”的名字,对外呈现,以便迎合市场认知。
本来生活也在售两款寻乌脐橙,每斤平均售价8元,但近一年的销售记录并不如人意,两款产品的评价量,均不超过50个。这与褚橙在电商端“开局即巅峰”截然不同,例如5天售出20吨,40天售出200吨。
这个曾诞生过“农产品互联网化”奇迹的平台,至少在过去一年,没有帮助寻乌脐橙实现高端梦。如今,本来生活似乎调整了策略,让寻乌脐橙明牌对标褚橙。
从营销噱头的角度,炒一下褚橙的冷饭,有助于制造启动效应,为寻乌脐橙注入更多市场想象力,但要完全复制,对本来生活而言,挑战较高。
相比褚橙,寻乌脐橙不是一个稀缺型的营销“素材”。它缺少一个类似褚时健式的背后人物,基于纵横交错的个人影响力,让寻乌脐橙以无障碍的模式,打进第一个重要的市场圈层——企业家群体。
因故交众多,“褚橙进京”事件在微博曝光后,王石、柳传志、潘石屹等知名企业家,都陆续进行了转发和评论。这些成名大佬的转发,也顺势牵动了各自脉络下商界朋友的关注,推动了褚橙的快速破圈。
企业家群体的声量支持,提高了褚橙的百度热搜排名,为营销传播的“启动期”,提供了关键助力。
相比之下,本来生活以相似手法策划的“汨粽进京”,没有上述的高光时刻,在买通的流量用尽后,该款产品逐渐走向了没落。如今,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以“汨粽”为核心标签的产品,几乎都处于零销量的状态。
实际上,汨罗江粽有足够绵长、陈厚的文化传承,但在传播层面,若与褚橙做对比,它显然缺少一个关键人物为其站台。尽管本来生活在这条新故事中,有意提及了褚橙,并告诉受众,汨粽基于同样严苛的加工、选品流程,但仍未挽留这个产品的人气。
除了在关键圈层的影响力,褚时健本身也是一个稀缺IP。
本来生活后续推出的潘苹果、柳桃,虽然不缺关键人物,但由于故事性的严重偏离,市场反响也很一般,即便是在营销势能最集中的2013年,销量也只有褚橙的十分之一左右。
哀牢山上,历经荣光和低谷的85岁老人,没有在连续经历至暗时刻后,选择躺平度过余生,而是意想不到的重新创业。这种故事并不多,很多人消费褚橙,也是在致敬他的励志精神。
相比之下,柳桃身上的故事背景,是柳传志对市场的高瞻远瞩,以及通过产业发展来回馈社会;潘苹果身上,烙印的则是公益、助农等标签。
综合来看,褚橙是高度稀缺的营销“素材”,本来生活的确敏锐地挖掘了它,但难以再用传统思路,生硬创造一个新的出来。
影响力和故事以外,褚橙的产品力也难以复制,这离不开褚时健对果林的事必亲躬,以及在资金投入上的魄力。
在哀牢山创业之初,褚时健的钱袋子并不充裕,但他还是四处筹钱,建起一套自有化的生产系统。例如投入几百万元修建灌溉系统,投入近千万搭建肥料厂、鲜果厂。此外,还有每年200万元左右的人工支出,以及土地流转费、修路费等杂费。
而做这一切的目标,都为了标准化出品,保障品质。
相比起来,潘石屹之于潘苹果,只是甩手一旁的代言关系;柳传志做柳桃,也是局限于投资人的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