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时讯!双十一还行不行?

7
2025-08-12
(资料图)
今年双十一,如果从媒体的角度看,那可以完全定义为一个无趣且平庸的电商购物节。
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双十一有过购物的冲动,也没有想办法积攒出购物的清单,以便双十一的时候进行批量采购。
有时候感觉有些恍然如梦,在我印象中那些曾经的网上消费热潮,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
而在我的圈子里,双十一已经不是一个真正必须要参考的消费符号。很多人也没有了之前曾经一往无前的消费勇气。
数据也并没有骗人。
商品交易总额(GMV),是天猫一年一度的KPI,但是今年的天猫决定不“卷”了,破天荒地没有公布具体数字,只表示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京东则宣布其今年双十一超越行业增速,创造新的纪录,与此同时零售购物用户数也再创佳绩。
但它们都没有披露最终交易额。而在去年双十一,只有这两家电商巨头公布了自己双十一大促的成绩单。
在双十一大促中逐渐消失的不仅是最终成绩单,还有不断跳动的交易数字,花团锦簇的晚会,二选一口水战,甚至是销售高峰时的服务器宕机——越来越长的双十一大促周期也意味,电商奇迹终将归于日常,以及一个狂热消费时代的结束。
更何况,天猫、京东、拼多多,这些曾经都是将双十一前一夜办成无比绚烂的晚会,以助推消费高潮的平台,今年都不约而同宣布取消了晚会的设计;反而是抖音、快手等新晋加入电商领域的平台,开始举办起有自己特色的晚会。
而随着晚会一同消失的,是现场大屏幕上不断递增的交易数字,以及每日甚至每时都不断更新的排行榜单,还有那些曾经困扰商家2选1的口水战,甚至是销售高峰时期服务器宕机用户无法抢购商品的窘境……
这样的曾经让我们熟悉双十一的一切,现在都宛如记忆中的烟花。
也正因此有很多媒体对双十一还需不需要存在,产生了质疑。毕竟今年的双十一,有的平台干脆把时间从10月下旬一直拉长到了12月上旬。
这对我熟悉的大部分资深媒体人来说,是一个心虚的信号。难怪很多人在写双十一总结报告的时候,会用上“双十一还是否要办下去”的疑问。
事实真的如此吗?
消费降级?
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2022年疫情不断反复的背景下,朋友圈的牢骚甚嚣尘上,甚至有人提出了消费降级的说法。
毕竟我的朋友圈里,大部分都是媒体界混了很多年的“老人”,他们所说的一切基本上都能实现逻辑自洽。你如果认可他的出发点就有可能最终认可他的论据和论点。
所以很长时间我一直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感到忧心忡忡,认为这可能会拖累中国经济复苏乃至重新快速发展的脚步。
但农历八月十五的前后,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让我对一些人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中秋节前一天,家庭聚会。老父亲想着现在可能没有那么多人出去吃饭,因此只让我提前一天去预定门口的餐厅,结果连散座都被订光。
不信邪的我打了十几个电话,才在家门口比较偏僻的地方,找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餐厅和空出的一间单间。
然后在有意观察之下我发现,大型商圈的餐饮基本上都恢复,不能说100%,但有了疫情前80%~90的经营状态。
甚至有认识的餐厅老板私下喝茶时透露,他在北京三家连锁饭馆今年的生意可能还要好于2020年,而且这是在上半年有三个月严禁堂食背景下发生的。
这让我产生了疑惑。
不是说消费降级吗?不是说老百姓手里的钱少了,大家都没有消费动力了吗?为什么大城市的餐饮所受影响,居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严重?
另外,源自双十一的数据,虽然各个平台的数据没有历年增长那么好看,但其实每家平台都还是有亮点突出的。
奥威云网(AVC)统计显示,今年的“双十一”期间,3匹柜机空调、10Kg滚筒单洗、500L+冰箱零售额规模同比增长超20%;立式冷冻柜、嵌入式冰箱、分区洗衣机等产品增长提速,其中立式冷冻柜同比增长176%;此外,智能家电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洗衣机同比涨幅分别为40.7%,23.9%和12.4%。
天猫则显示,双十一开售第一个小时,102个品牌成交额过亿元,其中国货品牌超过一半。珀莱雅、薇诺娜、自然堂、花西子等品牌接连创下1小时成交额破亿的成绩。海尔、美的、小天鹅、TCL等家电品牌更是实现成交额1秒破亿元。
双十一期间,天猫智能电玩、户外用品、猫狗宠物商品、适老家具等行业,同比增长超过20%,面膜冷热仪、低碳清洗机、内衣洗衣机等148个细分趋势品类,同比增长超100%。
京东方面,京东超市知名品牌核心SKU销量增长35%,京东超市进入“京东百亿补贴”专场的商品总成交金额则同比增长达72%。其中,半数商品销量同比增长超50%,超10%商品销量同比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