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视野】爱奇艺不是变“抠”了,是转舵了

5
2025-08-13
【资料图】
Q3以来,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情绪一直处在矛盾中。
企业业务拉胯、业绩表现不佳,担忧生存问题、成长空间;业绩稳定或逆势盈利,也悲观,认为是降本增效的红利而已。
这一忧虑也表现在爱奇艺财报发布后。
2022Q3财报显示,爱奇艺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且数据上看,其经营利润的反弹,大于营收增长。
备注:由于2022Q1之前经营利润为负,YOY指标暂不列出。
说明其成本费用端压缩力度,大于收入端提振幅度。
这确是事实,如下图,爱奇艺内容成本占营收比,2019Q3之后,从84%逐渐降到了58%。同时,2022Q1以来,整体费用占营收比,也始终控制在20%左右。
而如此连续大幅度的成本收缩,在部分投资者语境里,似乎成了为短期“风光”,牺牲长期利益的存在:
“内容投入降低,会不会影响剧集管线基本盘,于长期发展不利?”
“整体费用下降,会不会导致后续运营能力跟不上,竞争力受限?”
那么,这种忧虑是否make sense呢?仅基于财务指标的判断缺乏颗粒度,本文将从行业和具体业务变迁的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一、腾挪内容预算空间,向头部驱动转舵
近两年的电视剧市场,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变化。
如下图,2019-2021年,备案公示剧集部数减少,但播出剧集部数却是大幅提升的。
与此同时,从豆瓣评分看,2022Q3相比2021Q3,新剧高分比例提升:6-8分剧集部数占比上涨20个百分点,8分以上维持原来的水平。
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长视频赛道,正从资本驱动向质量驱动“转舵”——精品为王。
而这在各家的战略上,也有体现:
·优酷在去年的私享会上,升级了分账规则,鼓励头部内容精品化。
·腾讯副总裁孙忠怀在去年也曾提出,希望培养一个良好的以头部内容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爱奇艺CEO龚宇更是在多个场合强调,提高内容制作水平,减少生产“不好的内容”。
之所以会有如此转变,在于此前的“头部爆款引流,中腰部保留存”逻辑,放在当下的行业环境里,似乎变得不适应了。
可以看到,短视频二创中,《谍影重重》中的型男杰森伯恩,沦为“大壮”,《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性感女神”玛琳娜、《罗马假日》的白月光安妮公主,被统称为“小美”,解说直接进入最精彩部分,短时间快速颅内高潮。
也就是说,在更追求愉悦和刺激的短视频消费思维冲击下,整体娱乐消费节奏被“加速”。
如此一来,部分比较平庸的内容,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被取缔的风险。如下图,2022Q1相比2018Q1,中腰部内容有效播放量,与头部内容拉开明显差距。
而市场消费偏好改变,正在倒逼行业向精品化转变。
一方面,业内涌现出华策影视、正午阳光、完美世界等一大批“精品”工作室。以华策影视为例,其产出规模和精品率都在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各平台纷纷精细化自研内容,聚焦工业化流程打造。
比如,阿里影业的云尚制片、爱奇艺的智能制作,都可以进行剧本拆解、在线看片、财务管理、拍摄管理和流程管理等。
以爱奇艺来说,在拍摄之前由机器完成剧本拆解,梳理出场次表、角色表和场景表,拆解效率提升了20倍。该系统目前已在《虎鹤妖师录》《宁安如梦》等多部项目中应用。
此外,其也持续加码AI、VR/AR、超高清等前沿技术,减少重复性工作,提升内容产出效率。
具体可以看到,2020年底,爱奇艺虚拟制作基地落成,一方面使制作流程逐步规范化,另一方面更降低了拍摄成本与时间成本。
比如有消息称,重复运用拍摄《风起洛阳》时搭建的虚拟场景,《不良井之风云再起》和《心念》拍摄时,节省了约三成的制作经费。
不过,仅仅做到流程优化是不够的,毕竟长视频行业饱受诟病的核心矛盾在于:劳动要素议价权过高,挤占内容打磨空间。
最典型的如,《孤芳不自赏》因80%的资金全部都砸到主演身上,导致抠图严重等问题,屡屡被骂上热搜。
但现在,这种情况也出现了改变。
随着限薪令、限籍令出台,演员片酬大幅下降。有业内人士表示:“绝大多数艺人的片酬降到了5000万元红线以内,差不多砍掉了一半。”
而各平台对此更进了一步,通过量化方式,对演员价值进行规范。
如此转变下,大大提升了经营制作效率。
比如,华策影视财报,2021年前五大作品合计收入14.54亿,部均收入约2.908亿,相较于2018年,部均收入大幅度下滑。其在2021年调研纪要中表示,“随着头部艺人价格下滑,剧集价格也随之下滑。”
此外,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