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sa2025
11
2025-08-13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脑极体围绕“女性科技”探讨了不少话题,结合一些反馈,以及网络中讨论性别议题时的现象,我们发现了几种现实情况:
1.达成不了“共识意见”。
女性主义流派众多,不仅男女之间大多理念不同,女性群体内部的视角与主张也是千差万别的,女高管和流水线女工对于女性地位的感受不同,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所遭遇的性别歧视也不一样,关注焦点、出发点都不一样,谁也无法说服谁,最终变成无意义的观点论战。
2.解释不了“新兴问题。”
女性技术哲学的重要思想都是在上世纪奠定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让很多技术如脑机接口、无性繁殖、基因编辑等从幻想落进现实,这些新技术、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无法再用传统理论去解释。举个例子,今年苹果iOS系统增加了“怀孕的男人”emoji表情包,“男妈妈”这一生物技术正在成为现实,究竟是将女性从生育之苦中解放出来的福音,还是削弱了女性在性别关系中的地位呢?现有的技术哲学和女性主义理论似乎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3.回应不了“中国问题”。
网上有一种“薛定谔的平等”,某些问题如职场年龄歧视、防范性骚扰等方面国外形成了更完备的制度,而某些问题如堕胎权、“冠夫姓”等,中国女性的境遇至少在法律层面是更进步的。所以,如果忽略不同文化“母本”的差异,是无法准确地解释中国科技的发展及中国女性的境况。
上述挑战,反映了当下女性境况之复杂、女性议题之挑战。诚实地说,我们此前的一些讨论和视角也未能免于狭隘。在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更聚焦、更易于理清思路的角度,来继续女性与科技的故事。
我曾在中学课文中读过一篇《核舟记》,在小小的果核上雕刻出各类事物、各具情态,这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神技。我们也尝试以一些具体的技术为核,雕刻可能改变女性未来命运的科技之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恰逢最近美国推翻了在堕胎权问题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罗伊诉韦德案”,“孕育”作为男女生物性的差异,应该不存在争议。所以本系列的第一篇,我们就从生育技术说起,去看看生物科技革命曾走过的历史,给女性带来的变化,在未来又将打开怎样的进路。
摆脱生育之苦的技术有哪些?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生物性即命运。他认为,人生是“自然世界”的选择。这种“自然决定论”,通过生物学上的差异来区别对待男女,在历史上已经多次受到过女性主义者的批判。但想必大家发现了,尽管如今也出现了一些“跨性别者”,性器官的不同依然对男女的人生带来较强的影响,尤其是生育给女性造成的死亡威胁和“母职惩罚”,都是现实存在的困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推翻“罗伊诉韦德案”之后,约一半的州禁止堕胎,引发了大量的反对意见和人权组织的关注,核心原因就是会让一些女性的生殖健康面临巨大风险,提高孕产妇的死亡率。
生物性的母亲身份,不分阶级、种族,对于女性来说都影响深远。而生育技术,就是那个改变女性命运的科技之核。
介入生育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少怀孕技术Less Pregnancy ,另一种不怀孕技术No Pregnancy。前者的目的是减少意外生育,又细分为:避孕技术、流产技术、试管婴儿技术等。后者则更进一步,希望通过“人造子宫”、无性繁殖技术等,改变女性“生育机器”的命运。
这些技术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每一次生育技术革命,背后都是一系列综合科技进步的结果。
一来,材料化学的进步,扩展了工具的能力。
在早期原始社会中,绝大多数避孕技术并不是基于科学的,比如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滑胎神器“麝香”,古代欧洲还流行过佩戴似黄鼠狼的睾丸等护身符避孕。而一些可能有用的技术则很粗糙,比如由皮革、麻布、羊肠等制成的避孕套,效果也并不理想。
真正极大改变女性命运的避孕技术革命,靠的正是材料的进步,十九世纪查尔斯·固特异(Charles Goodyear)发明了一种“硫化”工艺,使天然橡胶更耐用,不会像以前那样开裂,不仅彻底改变了轮胎、运动鞋等用品,也开创了避孕技术的新时代。1839年,橡胶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