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sa2025
11
2025-08-12
对中国的ERP而言,在思维和观念背后,需要的是底层技术产品的重新解构和对生态的重新理解和构建,这对应的不单纯是面向客户层面的需求服务,更是对自身企业模型的优化调整。
(相关资料图)
道阻且长。但值得肯定的是,它正在迈出更好的下一步
2014年,Gartner发出一份警告,在报告中它表示,传统的ERP系统正在老化,这些僵化的ERP系统,并且代价昂贵。
回到最原始的问题:什么是ERP?
无论哪个国家、哪种社会制度、哪个行业、哪种生产特点,只要是企业,其所追求的经营管理目标都会奔向同一个目的地,即达到最佳的客户服务水平,获取最大的利润。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充分的利用,并对人员、流程进行合理的分配。
但在企业实际的运作中,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和企业内外的各种矛盾,因此会造成这一基本经营目标经常面临多种障碍和挑战,例如产品更改、机器设备故障、物料短缺或积压、供应商拖期交货等问题。
要知道,在环环相扣的企业工作流程中,即使出现一个问题也会使得整个企业陷入瘫痪。于是,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们在几十年来都在不停的探索和尝试着解决企业这些问题。
于是,ERP(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便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其致力于各种管理功能的信息集成,包括质量、设备、分校、运输、工厂管理、数据采集接口等。
换言之,就是适用于企业的一套管理系统通用软件包,它涉及人、财、物、产、供、销、预测、决策等诸方面的管理工作,包括销售、生产、采购、库存、成本管理、财务、质量管理和经营决策等近20个子系统。
这个软件包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中,大量、动态、错综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从而达到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ERP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是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它从笨重的本地化部署而来,中间跨过的沟渠有二次开发、低代码集成,一直到现在云上模型。
中国产业数字化征程,对应的也更是一场属于ERP的自我变革之路。
传统ERP,走到拐点
2004年,金蝶和用友各自收购了一个软件工具厂商,从财务管理迈入业务管理,拉开了中国ERP的序幕。
在那个信息化时代,ERP与信息化之间甚至可以画上等号,被称为ERP的黄金年代。然而,另一组数字却是,在过去近十年里,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ERP市场的增速都在逐渐下滑。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全球ERP市场的同比增速从2010年的4.4%下滑到2017年的2.3%,而中国市场的规模增速也从2012年的29%下滑到2018年的11%。
这与传统ERP本身的短板有很大关系。
事实上,尽管ERP代表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典范。但ERP依然存在价格昂贵、实施困难、运维成本高、系统过于庞大、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具体来看,首先ERP不仅在软件、硬件、实施服务的购置费用昂贵,且ERP的升级和维护成本也很高,其总拥有成本(TCO)要比一般的IT系统都要高很多。
其次,由于ERP经常要跑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或处理一些超大的事务,所以常常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性能瓶颈。且ERP大多还是商业套装软件,企业自己的二开能力有限,大部分开发需要依靠厂商,对于业务需求的变化,很难做到快速响应。同时,也有不少企业围绕ERP的过渡定制化也导致了ERP的臃肿、僵化。
最后是由于ERP实施往往需要高层领导支持,但常常由于支持力度不足,业务部门配合不到位,实施团队不给力,基础数据准备的不完善等,导致项目失败。加之ERP系统体系庞大、配置复杂,没有专业的人才接手,很难让系统用起来且用得好。
不难看出,传统ERP贵、慢、难三个老大难的问题,成为企业上ERP的门槛。这一点,在数据上也有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并普遍开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近千家企业购买了MRP一IIERP软件。
然而,在所有的ERP系统应用中,按期按预算成功实施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实现部分集成的只有30%-40%;而失败的却占了50%。
近乎一半的失败率,很难不让人重新审视ERP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个事实是,虽然大型企业是我国ERP行业发展主要动力,但中国大型企业ERP市场已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