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sa2025
5
2025-08-12
专利,是很多中国企业的切肤之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医疗企业都在被动应对知识产权。巨头品牌手握知识产权,轻易就能把后进来的分羹者一剑封喉。
(资料图)
11月1日,第一家中国自主品牌的呼吸机企业怡和嘉业登陆A股创业板,在其招股书中,详细记述了2013年开始,怡和嘉业和全球呼吸机巨头瑞思迈的ITC337专利诉讼战。这是有记录的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的第一起ITC337案例。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2015年至2017年间,没有太多值得被记住的事。而在全球专利战的历史上,这些却是中国企业的角色转折之年。动脉网通过三家企业的专利故事,一起回顾那几年不寻常的专利战争。
如今已进入新一段投资生涯的田子睿,也记得是在2017年。
经过3年多的鏖战,田子睿投资的怡和嘉业,在ITC 337专利诉讼中与全球呼吸机巨头瑞思迈达成全面和解。这是国内医疗器械企业首次应诉ITC 337,瑞思迈大概也不会想到,在大多数同行都被吓退的案件中,这家当时年收入仅数千万的中国企业竟选择了对抗。风波过境的2017年,对于怡和嘉业和田子睿而言,是难得的平静。
经过近一年密集的假说、验证、再假说、再验证,2016年夏天,王金和团队提出的CRISPR/Cas12蛋白反式切割假说,终于积累了足够的实验数据。紧接着,他们又基于自己的发现,开发了CRISPR诊断的新型检测技术——HOLMES(福尔摩斯)。在那一刻,他似乎看到了一个由中国团队去推动一项全新技术应用繁荣的光明未来。于是,他们很快申请了国内和PCT发明专利,并基于吐露港生物(ToloBio)这家定位于CRISPR诊断技术的生命科学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启了CRISPR诊断技术的产业化之路。
几乎同一时刻,曾因解析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而斩获202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Jennifer Doudna,也正进行着同样的布局。王金大概也不会想到,他与诺奖得主最密切的关系,竟是在申报CRISPR/Cas12全球诊断专利的竞争中,以短短数月的时间优势领先了对方,从而掌握了专利上的绝对主动权。
身在苏南无锡国家高新区的邵金华,清晰地记得2014到2019年,那是他负重前行的6年。虽然,他在清华大学博士研究方向转化研发的无创肝脏纤维化检测产品iLivTouch,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一经面市便获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好评。但他创立的海斯凯尔也同期遭遇了同行法国爱科森公司的漫长知识产权博弈。
双方的知识产权交锋不仅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多地,相关碰撞也发生在海外。在2015年,爱科森在德国提起了海斯凯尔侵犯其专利权的临时禁令申请。虽然海斯凯尔很快收到了德国杜塞尔多夫地区法院驳回法国爱科森公司临时禁令申请的裁定,但邵金华却深知阶段性的胜利还远远不是终点,后面还有更大的硬仗要打,律师和团队可能很快就需要准备后续可能发生的一审、乃至二审的法律程序。
但凡是亲历过全球专利战的人都知道,专利战没有终点,每一次胜负都只是中场战事的注脚。
专利战是一场持久战
与法庭上痛快的一锤定音相反,几乎所有的专利战都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10月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裁定,包括深圳麦瑞科林、江苏长丰医疗等在内的5家中国企业的植绒拭子不侵犯Copan提及的相关专利权。在这个专利侵权案中,Copan总共将8家中国企业列为被告,只有前述5家积极应诉。而他们最终迎来的这场胜利,耗时2年、耗资7500多万元。
而这只是专利战中十分难得的简单情形。邵金华告诉动脉网,海斯凯尔经历了若干年,包括专利无效、商标无效、专利侵权、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在内的一系列国内外纷争。国外企业往往有备而来,他们一旦感受到潜在对手出现或者市场份额受威胁时,往往会有一整套的组合拳,一顿猛击,希望通过知识产权领域的战争消灭往往还没有在知识产权领域做好充分准备的国内企业。
2007年10月,爱科森自主研发的无创肝脏纤维化检测仪进入国内市场。在中国这样一个肝病大国,这类检测设备的临床需求显而易见。不过,由于价格昂贵,尽管爱科森在全球形成垄断之势,但无创肝脏纤维化检测技术仍没能普及开。
据邵金华回忆,在iLivTouch系列产品上市之初,爱科森的年装机量在中国约在百台左右,海斯凯尔却很快做到后来者居上。爱科森对此十分警惕,“他们曾多次表示想收购海斯凯尔”邵金华向动脉网透露,但对海斯凯尔创业团队而言,海斯凯尔并不是一桩生意,而是基础研究跨向产业转化,以及用自主创新去改变临床实践的人生追求。
1993年,在国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知名专家白净教授带领下,清华大学团队就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弹性成像技术的基础研究。在多项国家科研基金持续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