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sa2025
9
2025-08-12
(相关资料图)
面对自身的发展瓶颈,科技巨头“All In”新技术是一种应对本能。
Facebook在一年前高调地更名为Meta,All In 元宇宙。一年过去,虽然大多数普通用户依然不知“元宇宙”为何物也搞不清“元宇宙”跟VR/AR到底有什么关系,但Meta却凭借一己之力,让元宇宙从科幻词汇成为产业概念。在Meta的引领下众多科技企业投身“元宇宙”赛道,所有VR/AR/软件企业摇身一变成了元宇宙公司。
“元宇宙”概念轰轰烈烈,但最终业务却落在了VR/AR产品上,而VR/AR在2014年就已兴起,包括乐视、HTC在内的昔日巨头都曾高调地下“重注”。如今,乐视已没落,HTC也未能靠VR翻身,新一波科技巨头新瓶装旧酒继续干着VR/AR。
喊着“元宇宙”,科技巨头却在死磕VR/AR
国外,有消息称苹果的AR眼镜在难产多日后即将面世;国内,字节跳动成为Meta最忠实的“学徒”,Facebook在2014年以20亿美元高价收购了VR设备厂商Oculus,一年前字节跳动则以约90亿元超高溢价从腾讯手里抢来PICO,此前有消息称腾讯欲拿下游戏手机厂商黑鲨加码VR/AR,结果腾讯忍住了,这似乎表明其对元宇宙持观望态度。
跟10年前不同的是,如今科技企业手里有着更成熟的AI技术、更快的5G网络以及更多的数字化场景,但VR/AR却依然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最近Meta与Pico相继发布年度旗舰产品。10月11日Meta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新款VR头显Quest Pro,扎克伯格亲自登场介绍新品的各项功能以及技术、性能上的创新,再一次放出豪言:“现实与数字的交融将为我们带来新的应用世界,你们将会看到新的世界拔地而起。”Pico在半个月前发布了截胡Meta Quest Pro的PICO 4。
相较于PICO 4而言,Quest Pro起售价高出一大截达1499.99美元(作为对比,iPhone 14起售价799美元),高昂的定价,让企业级用户和土豪型用户外的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当一款科技产品存在刚需市场时,价格并不是影响其出售的问题。万元以上的超大屏电视,47999元的Mac Pro都不缺买家。但VR/AR设备最大的问题不是价格,而是需求:到底要卖给谁?人们买来干嘛?如何避免人们购买后依然长时间吃灰的结局?
字节跳动加持的Pico烧掉了100亿以上,却只换来几十万台的销量——根据陀螺研究院的数据,2022 年上半年中国VR头显出货量60.58万台,其中Pico销量约为37万台。注意:销量不等于活跃用户量,在字节跳动10亿级活跃用户中,Pico贡献的用户量只是恒河一沙。Pico 4相较于市面上的VR头显产品并无技术或体验上的明显突破,其依然不具备成为大众级消费产品的能力。
Meta的表现比Pico好很多,上半年全球 VR 头显的出货量约 684 万台,其中Quest 2销量约为590万台,虽然拿下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590万的增量却远远难以弥补Meta被短视频平台争抢的用户损失。半年684万台的销量意味着其依然是小众硬件——2022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2.4亿台。
科技行业不缺新概念,关于元宇宙这两年就又出现了“下一代空间交互入口”“数字人/虚拟人”“即时化身/虚拟分身”等等新词汇,但这不能改变科技企业“口里喊着元宇宙,干的却是AR/VR的活儿”的事实。截至目前,市面上也依然没出现类似于智能手机一样的大众消费级VR/AR产品,刚刚发布的Quest 2也很难改变小众的命运,在价格外,其跟微软合作让用户可在VR头显里使用EXCEL、PPT这样的“卖点功能”听上去就很疯狂。
善于定义市场的苹果被寄予厚望,现在有许多消息称苹果将在近期推出首款AR眼镜。
Meta想靠元宇宙翻身,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
在All In元宇宙前,Facebook的社交大盘正面临着TikTok的疯狂蚕食,作为核心的广告营收因为苹果隐私政策调整、全球加强数字治理等因素出现断崖式下跌,结果是Facebook股价的持续低迷。昔日硅谷FAANG五巨头(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只剩下三个,其中Apple、Amazon、Google市值分别为2.22、1.15和1.27万亿美元,而Meta和奈飞市值分别只有3426和982亿美元,跟三巨头的市值不在一个级别。
在拯救老业务上,Facebook并无建树,移动端大盘产品如WhatsApp、Instagram均是收购而来。昔日被视作Facebook徒弟的腾讯在中国市场则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虽然腾讯一样面临短视频的挑战,但其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