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sa2025
4
2025-08-12
(资料图)
气候技术已经进入高成长的阶段,VC、PE正长期布局双碳领域。
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备受关注,相关产业的商业化前景广阔,绿色的风电、光伏、水电、氢能正加快发展。同时,“双碳”带动低碳工程科技的创新,产业低碳转型将带动资源循环再生,信息化与绿色化协同创新发展。
我们从碳排放来源和能源消纳链条理解投资机会:碳排放主要来源是发电侧,也就是能源生产端,光伏、风电的机遇更确定;能源消费包括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气化趋势仍然持续;能源储运需要根据未来电网结构进行调整,氢能、电化学储能有大量机会。
专家预测,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大约需投资150万亿到300万亿元。未来,双碳领域的哪些细分方向值得投资?哪些赛道可能过热?最近,钛资本投研社邀请再石资本周元进行分享,他从事新能源双碳赛道投资工作,关注氢能、光伏等产业链上游及新材料中早期项目。此前在新能源行业(远景能源和上海电气)、张江政府平台孵化器工作,拥有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本次分享主持人是钛资本董事总经理方昕,以下为分享实录:
再石资本是一家专注于绿色科技的私募投资投资机构,重点布局新能源、交通电气化、工业升级等领域,通过投资具有突破性技术的绿色初创企业,打造责任投资平台,构筑低碳生态圈。凭借多年的市场沉淀、丰厚的产业资源以及ESG投资实践,我们用创业者思维,为企业筑梦绿巢,推动全球低碳转型,共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如何寻找投资机会?
双碳是一个益多弊少的行业,主要优点有二:第一点“益”是因为其复合现有优势产业的发展趋势,简单来说就是我国在全球的技术竞争环境中,在两个大方向中杀出了自己的特色并且取得领先地位——一个是光伏,另一个是锂电池,如果这二者持续交汇,双碳场景可以给这两个优势产业提供机遇。第二点“益”是从国家的能源和安全等角度考虑,新能源能够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这里不多赘述。
怎如何理解双碳目标和所谓的“零碳”场景,寻找行业里的投资机会?
我们有两个思考方式:第一个就是关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从碳排放来源看,发电和供热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从这个角度我们理解为:如果能源的供给侧实现不断的减碳,则在后续的能源循环过程中一定带来减碳效应。因此,机构也可以基于这个方向去挖掘一些优化方向。另一个是基于能源循环的逻辑来理解,参考我们自己内部提出的框架图按照能源生产、储运、消费的形式来理解,这个其实意味着通过整体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能源的使用效率。
如下图右侧可见,随着新能源的逐渐增加,宏观的能源结构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伏和风能的成本都在不断接近甚至低于火电成本,但它的占比的不断提升,必然给能源储存和运输带来挑战。而随着能源运输储存的不断优化,能源消费模式也会逐渐迭代创新,可能会出现新的机会。
我们把生产、储运和消费三个阶段做单独思考和分享。
能源生产端的投资机会
能源生产在中短期内看,实际上是光伏和风电光伏行业的天下。
比较典型的一个看法是:很多人认为这个行业的崛起依赖于国家补贴,随着国家补贴的减少,行业也会式微。但实际上,从2018年过后,整个行业的增长趋势已经摆脱对补贴的单向度依赖,变为基本上靠降本和内需驱动,本质在于,一方面它本身的成本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际的需求逐渐明朗。
但从国内市场角度来看,可能目前还需要再观望一阵。我个人认为国内的市场始终没有起量有一定的特殊原因,例如电价低廉稳定,而光伏上网受限于电网结构始终有限,但是这两个因素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国外的不同的模式能够很好地为国内提供样板和实验场景,因此,最终在光伏风电的降本趋势下,国内会逐渐开发出更多的场景以消纳新能源。
从技术角度来看,光伏技术也在持续迭代。这里说个题外话,很多行业其实都在进行着技术发展,但是难有成效,主要因为两个差异:一是真实的市场需求和实验室研发目标的差异;二是真实量产设备和实验室设备的差异。
而光伏行业的强大生态能够对冲这两种差异带来的研发风险。回到主题,光伏的技术发展包括了Si产业的发展、电池片工艺的发展、功能薄膜工艺的发展等,最终反映在N型半导体、薄硅片、新型电池结构等方面。围绕这些技术路线的材料、工艺、产品等其实都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目前从趋势看,硅料硅片等上游的材料价格呈上升态势,所以短期内有些工艺相对成熟的企业或许可以通过快速布局拿到一些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我认为还是去找一些低能耗的技术或是一些对双碳有贡献的技术。例如在生产端,颗粒硅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符合这个赛道的发展方向,按照这个逻辑来看,行业其实也是有一些机会的。
钙钛矿是新型光伏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