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sa2025
7
2025-08-13
有一批人,他们是年薪百万的高管,在社会上享受着大厂光环,但公司里却没人知道他们的真名;他们花几万买实习挤进大厂,为了钱或者“职业发展”,出卖姓名,成为竞对公司里的间谍员工,早就把姓名抛之脑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Apple出品的神剧《人生切割术》里,主人公马克被切割成两个人格:公司人格和日常人格,从他踏入公司电梯的那瞬间,他的日常人格就会陷入沉睡。两个人格互相独立,记忆切割;同时他们名字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也不知道彼此的生活。
在太平洋这侧,中国互联网大厂正在试图把《人生切割术》变为现实。谁赋予了互联网公司这样的权力?社会身份该不该在大厂这部精密运转的仪器里,被重新定义?被隐去姓名的年轻人去大厂的意义在哪里?这是被同化还是被异化的魔幻现实?
众面不久前,也和大厂里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被隐去姓名的大厂岁月,对他们的人生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01 “直到老板被抓走,我才知道她叫什么”
直到老板在工位被抓走,张杰才知道相处一年的老板真名叫什么。
张杰没有误入什么传销组织,是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做运营。老板涉嫌职务贪腐,而当她的真名出现在内网通告时,张杰只觉得陌生,因为无论是工作时的“花名”,还是她自我介绍时讲的“真名”,都不是盖着红戳的文件里的那个名字。
老板来自于竞对公司,为了躲避前司HR们的“猎捕”,从入职那天起,就设定了无数个假名和“假动作”,以此掩盖在这家公司上班的事实,毕竟,可能在那份秘密协议里,泄露后的违约金是现司要赔偿给前司的。
在包含假名的设定里,一切都变得不真实起来。
张杰知道,这个女人大概30多岁的年纪,有些发福但是似乎很在意身材,她好像处在一段关系中,但说不准到底是男友还是老公;工作上,她常常吹嘘在上一家的业绩,但是从公司下班时,却需要戴着帽子口罩,从B1车库开车走出公司,防止前司偷拍。
她没有工卡,不能在食堂吃饭。
她出门戴口罩、眼镜,像明星一样提防狗仔。
她像工蚁,把自己的经验从一个厂搬到另一个厂。
在张杰看来,老板这些反常现象,都是现司帮助躲避前司“取证”的手段。没有工卡吃饭,就没有在这个厂的消费记录;用“花名”或者是其他假名,就没人知道他们真实的一切,包括前司,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只有自己的老板和HRBP。
与此同时,前司的HR们其实或多或少也知道一些这些离职员工的去向,信源包括但不限于同事们的八卦、寄给该人的快递,匿名电话等方式,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场猫鼠游戏往往有期限,最短的半年,最长的一年。在这段时间内,离职员工会照常收到一份前司的“竞业金”,通常是工资的30%~50%。因此,在有巨额成本的情况下,能得到这种竞业待遇的往往是一些中层以上人物。
在竞争激烈的同类型公司内部,比如阿里、字节、B站、小红书、快手,你会发现某个部门从老大到员工,有一半的人都用假名。这种互相挖墙脚的行为,在过去两年竞争激烈的领域并不少见。对于已签订竞业协议的人来说,在竞业期还要冒着吃官司的风险入职竞对公司,也是艺高人胆大。
“大家都这么干,没关系的。”张杰的老板入职时,HR这么跟她说。这位年薪百万的大厂中层也有自己的苦衷,在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不可能靠着微薄的竞业金坐吃山空。
为了避免“出事”,老板们也是煞费苦心。张杰的老板在大厂里没有“关系”。她的微信里没有女老板们爱发的花朵和自拍,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也没有任何“装修”痕迹。午饭后,大家一起AA,只有她会请同事帮忙代付,然后拿出一张现金来。
某次,老板拿出自己前司的PPT给大家看,张杰从水印上能看出来她好像叫张XX。但张杰也不知道她到底是姓张还是姓李,总之张冠李戴,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互相保守秘密的氛围。
下属们一般不会讨论竞业老板的事情。毕竟,如果自己害人失去工作、赔付高额赔偿金,可能变成对方一辈子的仇人。
自然,下属也不能知道老板的风评。一位新同事入职前想要打听一下老板的风格,张杰帮他在内网搜了一下,发现搜不到这个人的名字。等到同事来了,才发现人还是那个人,只是又换了个名字。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瓦解。
不少公司开始实行“全员竞业”,除了外包和实习生,员工们都要跟随劳动合同签署一份“竞业协议”。2021年8月,长城曾因为一份超长的竞业协议企业名单引起关注。根据这份协议,离职员工在协议有效期内不能入职的企业多达130家。互联网公司里,一旦你被一家竞业,可能连外卖小哥都做不了——某东、某团,都是竞业对象。
这种背景下,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姓名、关系,“隐姓埋名”进入一家新公司上班赚钱。只是走了之后,本...